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月11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了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4%。2017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配套量达到370.6亿WH,其中,乘用车配套量139.8亿Wh,占比37.72%;客车配套量145.7亿Wh,占比39.31%;专用车配套量85.1亿Wh,占比22.95%。
“从产业规模来看,从去年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近70%,全球动力电池前10家,中国占据7家,产业规模全球领先。”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动力电池应用分会高级顾问、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如是说。
中国电池联盟日前对锂电池整个产业链并购案例进行了梳理,截止到今日发稿为止,发生并购案共31起,涉及并购资金320.0181亿元(有3家公司没有公布并购金额,其他金额共计:320.0181亿元)。其中,涉及海外并购(含外资)6起,涉及金额74.302亿元;跨界并购22起,涉及金额282.2261亿元;行业内同业并购6起,涉及金额34.76亿元。
自2010年开始,中国以迅猛之势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及消费国,随之蓬勃发展的本土动力电池行业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即便是那些自认对电动汽车行业颇有了解的人物,估计也只能掰着手指头数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他们会很快想到日本松下、韩国三星、LG化学、特斯拉……或许还有中国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比亚迪。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一直是阻碍动力电池产业链循环健康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亟需终结以往简单粗暴的回收利用状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化的行业标准体系,从而推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健康有效的发展。
近期,四则堪称为标志性的事件震惊动力电池行业,“四面来风”催生的生态圈风口正在形成,以建立生态系统为核心的产业布局或就此拉开大幕,一场席卷动力电池行业的新模式正在诞生。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爆发式增长,但同时也伴随着动力电池行业整体素质不强,甚至是骗补带来的阵痛。今年初,国家工信部部长在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曾直言,虽然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是我国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罗兰贝格汽车行业中心与德国著名汽车研究机构亚琛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球七大主要汽车国家电动汽车竞争格局在技术、行业、市场三项指标上进行了详细分析。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储能技术的突破,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通过对沪深股市中锂电池及相关业务公司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