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热不仅让主流汽车企业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让对资金渴望的汽车企业找到了上市的筹码,更被一些在市场上表现不佳的汽车企业视为扭转颓势的救命稻草。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呼应,中国大规模的“造桩运动”正在进行时。然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车企参与建设充电桩的比例仅为10%。那么,为什么中国车企参与建桩的兴致不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走在前列,但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却明显滞后。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面临充电桩标准不统一、充电站分布不合理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当前,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方向越来越明晰,相应市场规模呈快速扩大之势,世界各大跨国车企对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垂涎三尺”。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跨国公司没能抢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先机.
随着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性产能过剩令动力锂电池上市公司去年实现利润大增。
工信部信息显示,已经对苏州金龙、五洲龙、奇瑞万达、少林客车等涉及“有牌无车”的4家企业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包括“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问题车型、暂停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申报资质、责令进行为期6个月整改”等处罚措施。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近期的心情可能犹如过山车:因为合资车企“股比放开”暂缓,可以松下的一口气,却又因为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电池放开限制,担忧将面临的挑战。